发布日期:2025-07-07 02:17 点击次数:175
每年高考过后,各省就相继公布各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考生也开始查询自己的成绩,接着就要开启紧张而又忙碌的填报志愿的程序。根据考试分数,应该报考什么院校、选什么专业时,往往大多数考生会陷入一片迷茫之中……此刻的父母往往也是比较慌乱的,于是就急忙上网了解就业市场等等信息,并发动自认为有见识的亲朋好友们一起来出主意,了解哪些是热门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
经过一阵紧张的忙碌,最终如果家长帮忙选定的院校和专业刚好是子女也喜欢和擅长的,那肯定就皆大欢喜了。不过也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家长建议的热门专业不一定是自己的子女了解、感兴趣的专业。即使考上了家长建议选定的专业,有的子女进入大学之后就一心只想着换专业,但进入大学之后换专业并非易事,以致于工作之后还在埋怨父母给自己选了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也不在少数。
有意思的是,高考之后填报志愿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情形与当今的婚恋市场的情形还颇有些相似。
当今的婚恋市场焦虑的大多是父母,慎重的往往是子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子女初高中时期甚至大学期间,大多数家长都担心子女读书分心,往往不准子女早恋,甚至告诉自己的子女:“只要你认真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到时候是不怕找不到对象的;另一方面又期望子女大学一毕业就早点谈恋爱、工作后尽早结婚生子。这时候的子女有不少就会陷入一片迷茫之中……
展开剩余88%但高考填报院校、选专业和婚恋市场选对象还是有一些不同的,那就是时效性。婚恋时选对象有充裕的时间仔细观察、慢慢相处,最终进入到谈婚论嫁阶段也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要走,男女双方考虑的时间还是比较宽裕的。
而高考填报志愿挑选学校和专业却时间紧、责任重。根据报考不同录取批次的不同高校,考生填报志愿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的,必须要在2至4天之内完成,过期不候。即使从6月9号高考估分完算起,到高考志愿填报截止日期也差不多20天左右的时间,再说,谁敢大胆地以高考估分成绩为依据来选定学校和专业呢?
高考后填报专业时不少考生和家长为什么会陷入迷茫和慌乱之中呢?究其原因还是平时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职业”规划教育。
现在不少成年人感觉读书的孩子们眼里无光,即使大学毕业之后也只想躺平,这也许是事实。有的孩子感觉读书是件痛苦不堪的事,仿佛磨坊的驴在拉磨、架着犁的牛在耕田。请问,拉磨和耕田是驴和牛自己的选择吗?当然不是,应该是他们主人的选择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驴和牛干活时眼里能有光吗?
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的孩子,他们现在读书是为了什么,我想他们大多真还不一定回答得上来。孩子小的时候也许会说是为爸爸妈妈读的,或者说是父母老师逼我读的;长大一些后也许会说是为了自己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而读书的。那么自己好好读书为什么会有一个好前途呢?他们也许并不笃定。
现在有不少人在谈论孩子学龄时期家庭的亲子关系现状时,有一句话很有画面感:“不谈学习母慈子孝,一谈到学习就鸡飞狗跳。”围绕着孩子学习问题时父母和子女之间经常闹得很不愉快,严重影响和睦的亲子关系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那么,家长和子女围绕学习问题产生的矛盾焦点是什么呢?我看主要的焦点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对读书的目的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我们常说,教育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打基础的。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这样一个漫长的读书学习经历中,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挫折,那么,孩子靠什么战胜这些困难和挫折呢?从外因来说,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会给孩子勇气和力量;从内因来说,就只能靠孩子的内驱力了。那么,孩子的内驱力又来源于什么呢?这就不得不说到“职业”规划教育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份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就说过:“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可见职业对每个人的重要性。那么,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之前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思想的深刻影响。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一直宣扬人与人是天生不平等的,解放前大多数人认为“有钱就是爷”,所以有钱人家的儿子就被称为“少爷”。
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平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当时的中国,工人和农民占社会的绝大多数,新宪法让几千年以来一直被统治阶级瞧不起的工人农民,终于翻身当家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也可以这么说,当时没有谁敢公然宣称自己瞧不起工人农民,工人农民也从此挺直了腰杆。那时候提出的口号是: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
直到改革开放后,当时的中国深感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科学技术人才的紧缺,于是从国家层面使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了。这一方面是对以往不重视科技人才的反正,另一方面却有些矫枉过正,以致于让封建思想的流毒又沉渣泛起。
看看当今社会,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人和人又是不平等的了,职业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了。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什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什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等,甚至有人一面把体力劳动者甚至普通打工人都称为“牛马”,一面又一心想成为“人上人”。在这些人的心里“人上人”大概就是那些有钱有权的人,或者是那些赚钱多工作又清闲的人吧。
其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正在一步一步逐渐缩小。现在人们普遍认可这样的观点:一个人只要不懒惰,吃得苦,总是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的。有一个很典型的事实是:几十年前看似难以逾越的城乡差距也是在不断地缩小,现在农村人想办一般城市的户口容易,而城市居民想改为农村户口可就难了。
事实上,每个职业都各有利弊。例如,大多在城市里有固定工作的人在经济收入上比较有保障一些,但在时间上往往不自由;而普通的农民虽然农忙时节工作比较辛苦,但农闲时间却比较自由。脑力劳动者看起来工作清闲但往往工作压力较大;体力劳动者付出的体力比较多但工作压力相对会比较小一些。既然每项工作各有利弊,从本质上说每种职业就只有适不适应、喜不喜欢的问题,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当今社会孩子的教育之所以“卷”,其中就有人们思想意识的问题。有的父母渴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治人的人上人”,更忧心自己的孩子成为“治于人的人下人”。从本质上说,他们认为人和人就是不平等的,工作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其实现代人们的社会需求已经越来越多元了。不少农村青年人愿意留在大城市里打工,也有大城市的高级白领甘愿回归田园的;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成了“大国工匠”的,也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硕士毕业后选择摆摊、送外卖的。何况还有各种各样新鲜职业不断出现,让人应接不暇,让现代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
那么,对于刚参加完高考、准备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年轻人来说,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好工作呢?我认为对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只要合法,他们自己喜欢而又擅长的专业或职业一定就是好专业、好职业。
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过程中,在挑选院校和专业时为什么难于决断呢?除了每个院校和专业有高低不同的录取要求的限制这个客观原因之外,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最近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对子女的“职业”规划教育一直是极端忽视的。
有的家长在孩子读幼儿园时可能还经常逗一逗孩子: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呀?可是当孩子进小学,甚至读初高中时就较少问这个问题了。家长对孩子说的最多的是,你只要好好读书,你今后想做什么工作都不是问题,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之类的话。
当然,“黄金屋”“千钟粟”在有的家长的眼中是闪闪发光、极具诱惑力的,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就过于抽象了,仿佛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了。这样天天读书的孩子就变成了磨坊里拉磨的驴和农田里埋头耕田的牛了。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家长在帮助子女填报高考志愿、选择职业时绝大多数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以后好就业、收入有保障,但也有少数家长还会考虑到孩子选的专业是否光鲜亮丽,是否会让自己有面子,家长自己是不是喜欢。
在江西卫视一个情感类的节目中,我竟然看见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姑娘医学本科毕业后想报考眼科医学硕士并做好了充分的备考准备。可她妈说,姑娘读眼科硕士说出去会让自己很没面子,因为眼科没有别的医学科高大上,她竟然逼着自己的姑娘改报了另外让她更有面儿的专业。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一方面是因为这位母亲控制欲极强,却刚好还有个擅长读书的闺女;另一方面这位母亲是有严重的的认知缺陷的。
有的家长在给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做“职业”规划教育时也往往带有职业歧视的问题,甚至有的家长还拿此恐吓孩子:“你现在不好好读书,今后就只能扫大街了!”我就不明白,扫大街是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还能美化环境,有什么不好?
我还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新闻报道,说有一位在读的大学生在肯德基打暑假工的时候,见一个母亲带着小孩子来吃西餐,母亲指着端盘子的小伙子对孩子说:“你现在还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就只能像这个小伙子一样端盘子了!”这个小伙听了这位母亲的话,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其实最可笑的是这位母亲也不好好想想:如果当时餐厅里都没有“端盘子”的人,谁来为他们这些顾客服务呢?
像以上的这几位家长可以说给了自己孩子“职业”规划教育的错误导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孩子的兴趣特长更重要;有的可就是明目张胆地歧视体力劳动者了,让孩子从小就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这样的家长教出来的子女,长大后既不能和别人平等相处,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更严重的是子女长大以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眼高手低,只能在家躺平啃老,最终家长就会把自己的子女养废了。
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当孩子还小时,心性还没有稳定,从幼儿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不是太早了呢?其实一点都不早。
明代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家王阳明就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表明立志乃人生之始。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或掌握何种技艺,要想取得成绩,在社会上立足都需要从小立志。这个“志”理应包括了“职业梦想”。
其实新中国早就有鼓励学校加强“职业”教育的传统。我国上世纪60年代末直到80年代初教育界时兴“开门办学”,即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劳动,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的“三学”活动。学生除参加校内劳动,还进工厂、到农村参加劳动实践;向解放军学习,增强国防意识。“三学”成为了广大学生的重要课程,学生就有了较多的接触社会生产实践和职业的机会。
和以前的中小学生相比,现在学生的书本知识或者理论知识比三四十年前的学生可丰富多了,考试能力也强了很多,但他们到底学了多少能运用于实践的知识呢?
据我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有不少初高中毕业生,学了地理之后,如果不凭借指南针等仪器、光凭太阳所在的方位还不能判断出东南西北;学了生物之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蔬菜和花草树木如果不借助手机很难说出其名称;学了物理和数学之后,一斤有多重、一尺有多长心里没什么概念……
由此可见,现在孩子的文化学习与生产劳动实践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多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已经远不如以前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因为“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而导致了孩子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大大地退化了。
所以,现在我们的家长和学校不仅要重视孩子的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尽早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老师。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独特的天赋的,就看家长是否具有一双善于发现自己孩子“天赋”的眼睛。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爱好的往往是自己擅长的,越擅长的往往学起来就会越有成就感,最终有可能会发展成孩子的特长和职业。以前我们喜欢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但客观上每个孩子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也是不现实的。
现在在教育上有一句话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让草成草。”这句话还是很有哲理的。试设想一下,如果这个地球上只有参天大树,而没有鲜花和草地,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单调乏味呢!
那么,我们平时到底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孩子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呢?
首先,家长要破除职业歧视,从小就要告诉孩子,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只要合法,孩子喜欢的、又有这方面天赋的职业就是好职业。每个人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都是光荣的;反之就是可耻的。
第二,我们做家长的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用心去观察、发现他们独特的天赋,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让孩子朝着自己选定的职业目标去努力学习,这样孩子学习就有了内驱力,眼里也会有了光。
第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经常和孩子一起探讨未来职业理想问题。可能随着逐渐长大,由于知识的积累、视野的扩大,孩子的职业规划会有所变化,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作为家长,我们要和子女一起探讨职业规划改变的原因,并做出正确的引导。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平时利用各种资讯了解自己喜欢的行业,还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带孩子到他心中理想的职场去参观工作环境、了解体验工作流程,让孩子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变得更具象,等到高考后填报志愿选择院校和专业时就会胸有成竹,不再茫然不知所措了。
第四,家长要明确自己的一个重要职责——帮助子女实现职业梦想。这样,父母和子女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心就会靠得更近,亲子之间的矛盾也会大大消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幸福的人生呢?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经常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规划的正确引导,让孩子为自己的职业梦想努力学习,多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努力,这样就能够为孩子的终身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
发布于:湖南省